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

自然產比較容易尿失禁、陰道鬆弛嗎?

自然生vs.剖腹生的聰明選擇
六成孕婦曾發生過尿失禁!
「醫師,自然產比較會造成尿失禁和陰道鬆弛嗎?」這是門診常遇到的一個問題。高雄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任余堅忍醫師表示,婦女對自身生活品質的重視,越來越進步,也越來越能切入問題核心,確實很多孕婦有這方面的疑問。臨床上發現,約60%的婦女在懷孕過程中曾經發生漏尿(尿失禁)。研究顯示,懷孕過程中曾經發生漏尿的婦女,其產後發生漏尿的機會較高;但也別太悲觀,大多數的婦女在生產後都會逐漸恢復正常。

為何孕期容易尿失禁?
懷孕期間的漏尿(尿失禁)常發生在第三個懷孕期(25週)之後,因為此時胎兒體積變大、骨盆腔空間受限、腹內壓力增加、膀胱受壓迫等因素,導致膀胱容量變小;而黃體素的影響使得尿道壓力降低,加上骨盆關節變鬆弛等因素,引發懷孕期的漏尿問題。

擔心尿失禁而剖腹產?小心問題更多!
因此,孕婦對產後的漏尿與骨盆底鬆弛的問題格外關切。幸而,懷孕期的漏尿現象,有70%會在產後12個月內解除,因此產婦不要過於擔心。余堅忍主任特別提醒婦女,若因擔心自然產會帶來日後的漏尿或骨盆底鬆弛等問題,而堅持剖腹產,是錯誤解讀醫療報告!更何況,婦女在選擇生產方式時,常忽略了剖腹產可能帶來的手術風險與術後傷害,例如腹腔內沾黏、傷口感染、疤痕的困擾等。

選擇剖腹產一樣有尿失禁的問題
余堅忍主任表示,尿失禁和陰道鬆弛與懷孕生產的確是有正相關,但並不表示,選擇剖腹產就不會發生尿失禁或陰道鬆弛,這觀念需要釐清。國外曾有個實驗,在雙胞胎姐妹當中,一位未婚,一位已婚且生產兩次以上,發現已婚生產兩次以上,其罹患尿失禁的機率比未婚未懷孕生產者,高出4倍。
另一研究指出,懷孕期間就有漏尿(尿失禁)者,比較其選擇自然產或剖腹產,產後漏尿的發生與生產方式關係薄弱。也就是說,懷孕期間就有漏尿者,自然生產的尿失禁發生率並不會高於剖腹生產。臨床研究顯示,若孕婦本身就是尿失禁的高危險群,選擇剖腹產依然還是容易有尿失禁的現象。

尿失禁的高危險因子
包括肥胖、抽菸、糖尿病、肺疾病(長期慢性咳嗽)等等。若有這些潛在因子,無論選擇何種生產方式,在生產過後,尿失禁的機會都比一般人高。所以孕婦要控制體重,不要讓胎兒過重,減少尿失禁的危險因子,降低尿失禁發生的機率。

害怕尿失禁、陰道鬆弛而剖腹?不智的抉擇!
產婦對於自然產或剖腹產的選擇,絕對不要僅僅考慮尿失禁而選擇剖腹產。剖腹產應由醫師就胎兒與母體的當下狀況,評估生產危險,做出醫療的建議。
余堅忍主任表示,產婦要謹慎考慮剖腹產帶來的風險,如傷口發炎感染、腸道沾黏、麻醉風險、大出血、膀胱傷害、日後月經不正常等等可能發生的剖腹產後遺症。
若僅是害怕尿失禁而選擇剖腹產,其實是不智的!因為,開刀產生的後遺症及風險,可能比尿失禁和陰道鬆弛的後遺症來的更為惱人!

避免尿失禁、陰道鬆弛有辦法!
余堅忍主任建議,應該加強預防尿失禁發生的原因,減少高危險因子的發生,才是減少尿失禁的具體辦法,例如不要抽菸、避免過胖、便秘、慢性咳嗽,也要預防胎兒過重,同時懷孕期間應該加強進行骨盆底收縮運動、如「凱格爾運動」、「產球運動」等等,可避免骨盆底的產後鬆弛,進而減少尿失禁的產生。
自然生產引發尿失禁和陰道鬆弛的機率,確實比剖腹產來的明顯,但並不表示剖腹產就無此現象。余堅忍主任表示,尿失禁的發生是屬於器官功能性的缺損,在經過休息和訓練後,器官自然會產生代償性的恢復,所以在生產過後,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,對於尿失禁都有機會能漸漸地改善。一般來說,避免骨盆底傷害,將能減少尿失禁的發生,所以訓練骨盆底收縮運動,如「凱格爾運動」,是有效益又實際的好方法。

體位與氛圍,更能營造美好性生活!
余堅忍主任表示,根據臨床統計,每7位自然產的孕婦,就有1位會有產後尿失禁現象。孕婦為了避免這1/7的機率,而選擇剖腹產是不切實際、也不明智的抉擇!
此外,若產婦擔心自然產會造成陰道鬆弛,影響日後夫妻性生活的美滿,而選擇剖腹產,這個觀念更是不正確!性的滿足與否是極為主觀的認知,營造美好的性生活可以透過姿勢與氛圍營造來改善,不能完全歸咎於陰道鬆弛,更不建議因此而選擇剖腹產,畢竟開刀的風險和後遺症更應該被重視。

給忍受生產之痛的女性,體恤與關懷!
「生產」是女人的天命,也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必要條件,若沒有「生產」,就沒有人類。懷孕、生產的確讓女性的母愛光輝受到歌頌,但不可避諱的,懷孕會帶來身體不適、生產過程會帶來肉體的痛苦以及可能發生的「後遺症」,例如:尿失禁、陰道鬆弛等。女性在延續生命所扮演的角色、所承擔的責任及身體與心理上所受到的傷害,都比男性大的多。
因此,余堅忍主任深切呼籲,男性應該體認女性在懷孕、生產時所產生的傷害與苦痛,進而體恤產後的後遺症,如尿失禁、陰道鬆弛等,以實際行動與誠摯的愛心,給予女性真切的關懷和支持!


消息來源:嬰兒與母親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